微信

又一明星基金经理宣布限购!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近期限购

证券时报08-02 22:14

又有一名明星基金经理旗下基金产品宣布限购。

 

8月2日,永赢基金公告,对旗下权益基金——永赢睿信进行限购,自8月4日起,该基金单日单账户申购上限为人民币100万元。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12月22日,由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管理,成立以来业绩回报超60%,截至二季度末,合计规模达50.16亿元。

 

永赢基金表示,此次限购着眼于引导投资者理性、长期投资,有助于维持基金规模稳定,提升持有人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只主动权益基金密集宣告限购,多为红利主题基金和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其中,国金量化多因子、招商成长量化选股、中信 保诚 多策略等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年内已多次降低申购限额。

 

宣布限购

 

8月2日,永赢睿信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自8月4日起,单日单账户申购上限为人民币100万元。

关于限购原因,永赢基金表示,近期,伴随市场持续上涨,投资者投资热情进一步高涨。为保障基金平稳运作,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决定对永赢睿信设定单日单账户申购上限为人民币100万元。此次限购着眼于引导投资者理性、长期投资,有助于维持基金规模稳定,提升持有人体验。

 

事实上,这不是永赢基金年内第一次发布限购公告。今年春节后,受春晚节目影响, 机器人 板块业绩飙升,永赢先进制造智选长期关注 人形机器人 方向,且业绩表现亮眼,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投资者大量涌入。彼时,永赢基金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对该产品进行限购,单人、单日申购金额上限为100万元。

 

展望后市,永赢基金表示,中长期维度,A股中枢有望震荡抬升。随着地缘冲突、全球贸易摩擦降温,叠加国内后续潜在催化,市场风险偏好或将持续修复回升。美联储已进入降息周期,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已然打开,货币政策或将继续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进而推动经济向上。预计后续A股或将呈现更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近期限购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只主动权益基金密集宣告限购,多为红利主题基金和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其中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年内已多次降低申购限额。

 

具体来看,7月24日,国金量化多因子公告将单日申购限额从1000万元降至1万元;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将限额从1000万元调降至20万元;7月28日,中信保诚多策略年内第三次发布限购公告,每日申购额度,从限购200万元降低至1万元,再降至最新的1000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的密集限购,主要是这类基金年内业绩表现持续亮眼。7月以来,诺安多策略、建信灵活配置、中信保诚多策略、国金量化多因子、华夏智胜新锐、招商量化精选等多只量化基金净值刷新历史新高。此外,多只基金在二季度迎来了规模的增长,限购也可能是出于策略容量的考虑。

 

而红利主题基金密集限购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或是由于资金的踊跃申购。近期债市波动,利差扩大,红利资产“安全垫”属性凸显,使得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红利类资产的配置需求提高,资金密集涌入红利基金。公募启动限购,旨在防范短期资金大量流入摊薄原有持有人收益,避免基金经理面临资产配置压力,维持投资组合稳定性。

 

关注市场结构性机会

 

近段时间以来,市场交投活跃,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600点位。展望后市,多家基金公司认为,市场中有较多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

 

富国基金表示,从行业配置角度,在“反内卷”行情发酵、科技产业趋势延续等多重催化下,市场仍蕴藏较多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两方面机会:第一,产业趋势,科技成长修复空间仍在,下半年重磅催化可期,关注AI、 创新药 等方向。第二,政策指引,有望受益政策利好的消费、供给侧改革方向;低利率时代,红利资产仍是底仓选择。

 

国泰基金认为,“反内卷”显著提升了2026年中游制造供需格局改善的可见度。远期有困境反转预期的情况下,25H2经济验证承压可能只会带来短期波折。居民全面增配权益的条件仍有欠缺,但赚钱效应已加速累积。中期维度,板块上看好:

 

1.海外算力链,其次关注国内AI大模型及应用是否能取得进展。

 

2.非银金融,长期有中国资产风偏企稳回升托底,中期来看,满足低PE分位数、低PB分位数和低公募配置系数的“三低”筛选。

 

3.产能周期视角下的独立景气行业中筛选个股,有色、电池、军工、纺服链、出海。

 

4.看好 港股红利 。长期资金配置资产稀缺,但A股红利股的股息率压降空间已经有限,相对而言,更看好AH股溢价收窄下的港股红利。

 

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中长期角度A股市场仍将沿着中国制造的主线演绎,继续看好几个方向:

 

一是科技成长,当前AI应用、 半导体 等性价比更高。

 

二是中国制造,包括高端 机械 、汽车、军工甚至医药等,其中优质的公司需要重视。

 

三是新消费,部分公司不但牢牢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海外市场拓展也极为顺利,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