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现货交易/衍生品/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香港交易所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盈利也创下历史半年新高。
8月20日,港交所CEO陈翊庭回应 券商 中国记者提问表示,目前港股IPO递表已超过230家,内地IPO审核提速也是好事,中国市场足够大且企业IPO资源很多,港交所对有出海计划的企业更有优势,与内地交易所错位互补发展,共同满足中国企业的IPO需求。
关于是否借鉴 纳斯达克 推出24小时交易,陈翊庭对投资者希望全天交易且交易成本低的心情表示理解,她也指出港交所会不停优化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便利,但不间断交易可能出现差错,并且没有休市时间可以修补,还需要审慎研究。
上半年业绩创新高,现货等交易贡献大
8月20日,港交所发布2025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含其他收益)141亿港元,同比增长33%;主要业务收入130亿港元,同比增长32%;税后盈利85亿港元,同比增长39%。
即使第二季度成交量较第一季度(创新高)略有回落,但港交所的收入及溢利仍创季度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现货及衍生品市场成交量增长,上半年平均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95%,带动现货收入同比增长39%,股票及金融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29%。
尤其沪深股通和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额创新高,沪深股通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32%,港股通日均1110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两者累计给港交所带来了18.13亿港元的收入,同比增长51%。
关于国际资金回流的情况,陈翊庭回答券商中国记者提问表示,目前美元资产分散配置,部分资金回流中国资产,随着全球格局变化以及全球资金正在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跨地域、跨资产类别投资,港交所会做好准备迎接这一趋势带来的增长机遇。
同时她透露,国际投资者对港股IPO的参与度很高,当前港股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散户占比仅一成,港股通南向资金占比23%,其他都是国际投资者和本土资金。
自“科企专线”推出,新增50家IPO
上半年,香港市场IPO集资及再融资势头持续强劲,新股上市44宗,新股集资额1094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8倍多),再融资规模超过2400亿港元,两者皆为2021年以来最高的半年度纪录。
这种IPO融资火爆的趋势能否持续?内地IPO审核常态化之后是否会分流?
陈翊庭表示,上半年港交所审核通过的IPO家数有50家,全年家数不好预测,但目前港股IPO递表已超过230家,内地IPO审核提速也是好事,中国市场足够大且企业IPO资源很多,港交所对有出海计划的企业更有优势,与内地交易所错位互补发展,共同满足中国企业的IPO需求。
陈翊庭透露,自“科企专线”推出以来,港交所一共新增了50家18A和18C申请。
她进一步表示,以保密形式递交IPO申请在全球市场上不是新鲜事,很多不同地方的交易所同意保密申请,因为18A和18C章申请的企业大多还没有收入或未实现盈利,企业核心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涉及特别敏感的信息。港交所为此提供便利,但不等于没有透明度,拟IPO企业在招股等合适时机还是要公开披露,投资者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公司。
下半年继续优化机制,投资收益或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保证金金额上升加上非经常性外汇收益,带动港交所的投资收益净额上升,但下半年随着香港银行间同业拆息(HIBOR)下降,叠加购置物业,可能导致港交所的投资收益下降。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的亮丽成绩单,除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之外,投资收益也有所贡献。其中,保证金投资收益净额同比上升14%,得益于平均保证金上升,主要投资于隔夜反向回购项目。
此外,营运支出也有增长,港交所表示有能力应对交易量增加和波动,资本性开支的关键点是提升基础设施的韧性,系统需要更新换代,提升性能,并且能覆盖不同资产类别,争取把钱花到刀刃上。
自5月以来,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下降,港交所预计下半年投资收益可能会下降,加上赎回70亿港元委托投资的外部组合,63亿港元用以购置港交所总部的物业,可能影响投资收益净值。
展望下半年,港交所表示会持续优化机制,包括缩短现货市场的结算周期,提升结算效率,同全球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