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市场冲高回落,三大指数涨跌不一,创业板指、深成指先后翻绿,创业板指此前一度涨超2%。截至收盘,沪指涨0.29%,深成指跌0.25%,创业板指跌0.44%。
板块方面, 有机硅 、电池、 消费电子 等板块涨幅居前,海南、影视院线、AI应用等板块跌幅居前。
全市场超27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成交额1.71万亿元,较上一个交易日缩量736亿。
上周五A股意外大跌,杀出部分“恐慌盘”,令全A成交额短暂逼近2万亿元。
本周以来,市场连续4天缩量,但差点连续4天反弹——可惜今天午后,指数纷纷回落,三大指数中仅沪指微幅收涨。
这究竟是量能的“不及预期”,还是市场走势的“超预期”呢?
我们还是倾向于后者。
毕竟从全A平均股价的日K来看,虽然每天都有上影线,但价格中枢在稳步上升,说明反弹是有效的。
在这个过程中,量能的欠缺主要限制了指数面对压力位时的冲劲,和单个板块的反弹持续性,让短线资金不得不轮动起来。
“纪连海”“易中天”,冲高回落
早盘前40分钟,市场延续昨日科技股强势的盘面, 半导体 、消费电子、算力产业链等板块同步上涨。
此时,“易中天”( 新易盛 、 中际旭创 、 天孚通信 )、“纪连海”( 寒武纪 、 工业富联 、 海光信息 )等科技权重股纷纷触及日内高点。
不过分歧也随之出现。本周反弹最多的中际旭创很快翻绿,盘中跌幅也相对较大。
从数据来看,申万一级行业中,通信行业截至收盘时的主力流入额“仅”为50.44亿元,相较前两天明显下滑。
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行业,今天主力净流入额达到116.33亿元。对应到板块上,则是昨日大涨的消费电子概念,日内走势相对坚挺。
消息面上,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该消息其实更利好“消费”而非“电子”,因此今天不少大消费下的细分板块也有异动。
其中提到,强化 人工智能 融合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品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应用,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数字化设计等新工具。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消费品工业深度行,推动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生产企业深度对接。鼓励开发家庭服务 机器人 、智能家电和人工 智能手机 、电脑、玩具、眼镜、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建设 智能家居 体验中心、适老化产品体验中心、定制 服装 体验中心等,拓展多场景体验和增值服务。支持各地开发历史经典产业数字艺术品,建设数字博物馆和云博物馆。
此外,近期大厂接连发布重磅消费电子新品。 阿里巴巴 首款自研旗舰双显AI眼镜“夸克AI眼镜2025年新品发布会”定于11月27日举行;华为也于日前推出Mate 80系列、Mate X7及多款全场景新品。
银河证券表示,2025年以来扩大内需的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服务消费和耐用品消费均呈现回暖势头。预计2026年将有更多的提振消费政策出台,2026年社零增速将高于2025年水平,消费的提升也将带动工业增加值的上行。
锂电池 概念活跃
今天,以 固态电池 、光伏设备等板块为代表,新能源赛道也迎来局部反弹。只是,相关板块的反弹节奏暂时不如科技股流畅,日K“阴阳交替”。 宁德时代 、 阳光电源 等龙头股的表现,也有些不尽如人意。
消息面上,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 电解液 均价已达54250元/吨,而今年年初价格约为19400元/吨。在价格飙升的同时,头部电解液企业订单火爆,批量斩获长协大单,其中部分企业订单更是排至2028年。
另外,近来央视新闻密集报道固态电池领域进展,国内已建成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目前正在小批量测试生产。搭载该电池的车型续航从500公里跃升至1000公里以上。-20°C环境下容量衰减低于10%,支持10分钟充至80%电量,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
中金公司 表示,2025年以来,锂电产业链价格逐步企稳,供需结构改善,行业底部反转趋势显现。展望2026年, 储能 需求有望成为推动锂电新一轮上行周期的核心动力。同时,以固态电池为主导的新技术产业化正加速迎来拐点。投资方面,建议关注三大主线:储能带动的材料、电池及零部件板块;固态电池、 钠电池 等新技术突破;以及政策支持下的 充电桩 建设回暖与新应用场景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