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连续19个交易日超2.5% 券商持续发力两融 加杠杆尚有空间

证券时报07:42



11月4日,A股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达2.57%,至此已连续19个交易日维持在2.5%以上。截至当日,A股两融余额约为24916亿元。

 

今年,随着市场回暖,上市 券商 纷纷发力两融业务。上市券商三季度融出资金规模大幅增长,由6月末的1.56万亿元,增至超过2万亿元。按照监管规定,券商两融金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4倍,目前各券商的两融规模上限,均远未触及这一红线。

 

券商加码两融业务

 

近日, 华泰证券 、 招商证券 相继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的议案。根据公告,招商证券计划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提高至2500亿元;华泰证券计划将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不超过同期净资本的3倍。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梳理,早在今年9月, 浙商证券 、 华林证券 就宣布上调信用业务额度。其中,浙商证券表示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华林证券则计划将信用业务(含两融)总规模上限从3月的62亿元调整为80亿元。

 

中航证券非银行业分析师薄晓旭表示,此前浙商证券、华林证券相继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一方面是及时满足投资者的融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借此机会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竞争中确立优势,最终实现信用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在券商纷纷提高两融业务规模上限的背后,是融出资金的快速扩张。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华泰证券、 长江证券 、 中泰证券 、 方正证券 、招商证券5家券商的融出资金规模已超过同期净资本的1.5倍。

 

据了解,上市券商财报中的“融出资金”科目主要包含两项,融资融券业务融出资金和孖展融资,而融资融券业务融出资金占绝大比例,因此能有效反映出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变化。

 

不过,中证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中证数据”)公布的10月全市场平均担保比例为280.30%,显示两融业务风险仍然可控。另据监管相关规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的金额不得超过其净资本的4倍,目前各家券商不管是融出资金还是两融规模上限,距离这一红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季度融出规模大增

 

从增长曲线看,A股的两融规模6月开始抬头,7月加速,10月攀至高点。来自券商营业部一线的反馈显示,今年8月前后,投资者参与两融的热情明显提升。

 

Wind数据显示,40家上市券商(剔除涉及并购并表的 国泰海通 和 国联民生 )融出资金规模三季度环比增幅普遍在20%~30%之间,增长最快的两家超过了37%。而在今年二季度末,40家上市券商中,甚至有29家融出资金规模较去年年底缩水。

 

具体来看,截至三季度末,国泰海通证券的融出资金规模最大,为2386亿元,环比增长27.23%;其次是 中信证券 1917亿元,环比增长33.9%;华泰证券、 广发证券 、 中国银河 、招商证券4家券商的融出资金规模也均超过1000亿元,环比增幅25%~35%。

 

也有券商三季度两融业务增长幅度不及行业平均水平。例如 国金证券 、 红塔证券 、 财达证券 三季度融出资金规模环比仅增长12.26%、14.08%和15.42%。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券商融出资金规模并不低,两融业务增速放缓或许出于风控考虑。

 

助力券商业绩增长

 

据中证数据统计,2025年9月市场新开两融账户20.54万户,环比增长12.24%,同比大幅增长288%,创下年内单月最高纪录,反映出投资者信心实质性修复与市场情绪显著回暖。尽管10月新开两融账户数量有所减少,但仍超过今年4~7月水平。

 

与此同时,多家券商研究所都提到了两融业务弹性对券商三季报的正面影响。 国信证券 在三季报中披露,今年前9个月利息净收入为11.69亿元,同比增加45.36%,主要是融资业务利息收入增加所致。 西南证券 三季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0.69%,主要原因是两融业务利息收入增加,且回购业务利息支出减少。

 

“我们确实看到投资者主动加杠杆的情况增加,但市场透明度高,投资者对佣金率较敏感,因此营业部对该业务兴趣并不太高。”此前有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市场普遍面临激烈“价格战”的形势下,当前两融业务息差非常透明,这意味着券商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资本金储备和精细化风险管理上。

 

例如, 国元证券 在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曾提到,该公司通过担保品与标的证券评估、精细化风险管理提升担保资产质量,在保持息差水平与市场同步的情况下,实现了信用业务利润同比增长57.79%,后续还将推动两融业务转向“比专业、比服务、比安全”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