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央行释放重磅信号:明年初实施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有望助力楼市企稳

财联社17:51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2025 金融街 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涉及 房地产 相关领域,潘功胜的发言被认为传递出多项政策信号,将为行业带来实质性利好。

 

潘功胜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2026年初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强调“做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作”等方面。

 

“这些举措对于改善市场流动性和居民购房能力均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修复预期。”中指院分析师告诉记者。

 

个人信用修复有助于释放购房需求

 

在本次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潘功胜行长宣布了一项备受关注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他透露,“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据了解,我国征信系统会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

 

“在过去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部分个人发生债务逾期,尽管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征信记录仍会影响其经济生活。”中指院分析师表示。

 

本次宣布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正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因短期困难导致信用受损的群体重新获得正常的融资渠道。

 

“这一政策可以媲美疫情期间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 招商证券 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表示,征信违约记录惩罚意义的核心在于防范道德风险,但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违约不属于道德风险范畴,如果其贷款已经归还,对部分违约信息进行隐藏,实现一次性信用救济,可在防范道德风险同时,帮助这部分群体重拾信用能力,提升社会信用活跃度,缓和居民部门去杠杆速度和斜率。

 

此外,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该政策将有助于释放此前被压抑的购房需求。

 

“这些措施有助于帮助符合条件的居民修复信用,部分因疫情导致征信逾期但有实际购房需求和还款能力的人群,将重新获得购房贷款资格。同时,该政策也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提升市场信心。”上述中指院分析师称。

 

做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涉及房地产金融领域,潘功胜在论坛上还系统阐述了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方向,其中特别强调了“做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健全房地产金融分析框架,优化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

 

据悉,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在房地产领域实践较早,早在2003年就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

 

本次央行在关于“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的工作安排中指出,“针对房地产金融领域,主要有首付比、利率、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居民债务收入比等工具。”

 

“这些管理工具的丰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控制风险,也有助于符合条件的居民更好释放住房需求,持续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中指院分析师称。

 

事实上,相关政策优化已初见成效。目前全国首套、二套商贷首付比例下限均降至15%,而商贷房贷利率均取消全国层面利率下限,并将确定利率的权限赋予地方,同时核心城市采取放松限购等举措。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房地产政策工具箱有望进一步丰富,一些新型管理工具可能被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此外,潘功胜在演讲再次透露,未来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基调。

 

潘功胜在演讲中明确表示,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综合 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

 

其指出,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7%,M2同比增长8.4%,贷款同比增长6.6%,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的贷款增长7.7%左右,社会融资成本也处于历史低位,为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美联储9月降息及后续降息预期走强,多位研究人员认为,这为我国货币政策释放了更大空间。东方金诚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年底前央行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这将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与企业融资成本。

 

上述分析师认为,在货币政策和信用修复政策双重作用下,有助于降低市场融资成本,改善市场主体资金流动性,同时帮助受征信系统影响难以融资的群体恢复贷款能力,政策协同发力,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