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大消息!业绩比较基准新规落地在即,又要见证历史!

中国基金报20:12

为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关于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的部署,由 中国基金 业协会牵头制定的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或将很快发布。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已收到基准指数库的初步版本,并制定了相关修订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未来,公募产品定位将更加清晰,业绩比较基准对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将得到强化。

 

业绩比较基准新规落地在即

 

《行动方案》要求,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严格监管,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业内围绕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积极筹备。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三季度参与了监管组织的一些讨论,当时已有相对成熟的方案。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收到监管部门初拟的基准库,所在公司已据此对旗下部分产品的业绩基准制定了修改方案,待监管指引文件正式落地,及时对产品基准进行修改。

 

“前期部分产品已调整了基准,以更加贴合实际投向。后续批量产品会待监管指引落地后再进行操作,目前主要是与基金经理做好预沟通,梳理存量产品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已收到业绩基准的指数一级库,种类涵盖宽基、行业、风格等类型,基金公司正在根据基准库做好基金基准的调整工作。

 

年内超百只产品调整业绩基准

 

瞄准策略匹配、权重合理度

 

据了解,在监管预期引导下,部分基金公司已开始主动调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6日,今年以来已有176只基金(仅统计主份额)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

 

国联基金相关人士表示,部分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存在与产品实际投资策略脱节的现象,无法充分反映行业配置或风格特征。“传统基准多为静态单一指数,对市场结构变化、新兴产业的适配性不足,既无法约束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也难以给投资者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标尺。此外,投资者对基准理解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其作为业绩衡量标尺的参考价值。”

 

对于科学基准的构建标准,业内已有共识。 晨星 (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提出四点建议:一、基准的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相匹配;二、基准应能准确体现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格,确保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与基准目标一致,避免出现基准与实际投资操作脱节的情况;三、基准的构成、计算方法和调整机制等应向投资者充分披露,确保投资者能够清晰理解,便于其进行投资决策和业绩评估;四、对于行业主题基金,基准应充分覆盖基金投资的主要行业,且行业权重分布合理,能有效衡量基金在特定行业的投资表现。

 

“可以参考基金投资范围及投资比例限制方面的规定设置指引,准确涵盖基金投资范围,与基金定位相匹配。”盈米基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泽涵说。

 

短期面临集中整改压力

 

业内机构认为,监管指引的落地将对公募基金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但短期可能面临集中整改等方面的压力。

 

代景霞表示,业绩基准库推出后,过去忽视基准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业绩比较基准将成为主动管理基金在产品设计、策略执行与业绩评估全流程中的核心锚点,使基金投资更注重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匹配度,更均衡、稳健地进行资产配置,降低因押注单一赛道产生的风险。

 

不过,调整基准关系重大,短期难免遇到一些阻力。代景霞表示,基金经理为使投资组合的表现贴合业绩基准,短期需要对持仓进行一定的调整,以向基准靠拢。

 

“调整初期可能涉及批量调仓,需把握好节奏,尽量降低对市场的影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调整业绩基准,将带来考核机制的根本转型。考核重心从短期相对收益排名转向锚点更明确的长期超额收益稳定性。清晰的产品定位、透明的产品投向和导向超额收益的考核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任感,投资者也能更轻松地选出所需要的产品。

 

他强调,长期导向明确追求中长期稳定超额收益,基金经理或将减少短期交易,从而降低换手率和交易成本,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国联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将定期审视公司产品基准的适用性,结合市场变化与产品特征动态优化基准设置,同时评估调整需基于数据分析及投研团队论证,严格履行信披程序。

 

“今后,基金公司对基准的选择和投资主题的界定会更加审慎,以确保比较基准与基金的投资主题、风险收益特征匹配,杜绝基准过于宽泛或风格大幅漂移的现象。同时,在基准调整方面会更加审慎,业绩比较基准一经选定即具备约束力,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要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核、持有人大会表决及变更注册程序,确保变更合理且符合投资者利益。”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