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可转债“淘金热”会热多久?机构寻觅新策略

证券时报网07-21 13:31

在以“固收+”为代表的机构资金“淘金”热情之下,可转债牛市持续向前。

 

7月18日,中证转债指数再度越过450点,最终收在了454.23点,年内涨幅达到9.48%,创下多年新高的同时,大幅领先上证指数、沪深300等主流指数。

 

“近几年可转债背后以债基为主的机构资金越来越多,支撑了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专业机构的加入也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市场的波动,使得行情上涨更加稳定。”上海一家 券商 的债券交易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机构人士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转债市场在经历了市场转换之后变得更加理性。考虑到当前经济处于复苏的进程中,双低和偏股型转债的投资机会有望随着权益市场的进一步回暖而得到提升。

 

机构持续“淘金”可转债

 

“机构淘金者在本轮转债行情中功不可没”,前述券商债券交易人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国金资管固定收益投资部助理总经理崔婧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当前利率环境下的配置需求旺盛。收益率持续处于低位,使得“固收+”策略的配置需求大增。转债作为具有债券属性且能分享股市收益的替代性资产,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

 

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使得整个可转债市场的行情更加平稳。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在最近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分析:“纯债替代的需求并不追求过高的收益,并对回撤防控有更高要求,因此更多瞄准稳健型转债增强策略,且注重兑现和止损,从而压制了转债拉伸的斜率。”

 

同时,前几轮转债行情,存在银行理财之类的初入转债市场机构,配置时缺乏对产品波动特征的了解,从而相对激进地短期大额配置,随后在连续多年的正股走弱的拖累下,又承受了波动侵扰,而在几年的学习效应后, 这类参与者面对行情来临时愈发理智。

 

除了流动性因素,本轮转债行情背后也有扎实的基本面支撑。

 

“当前股市的向好趋势是转债上涨的核心动力。权益市场预期转向、风险偏好逐步提升、资金回补力度较大,直接带动了转债价格的提升。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所有行业的转债均录得正收益。这既包括受益于正股上涨的TMT等行业,也涵盖了建材、家电等转债自身表现超越正股的行业。转债进一步吸引了增量资金入场,形成了正向循环。”崔婧表示。

 

市场仍有较多机会

 

随着行情走高,以银行转债为代表的部分可转债在近期密集赎回,使得可转债整体“资产池”规模不断收缩。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可转债总存量6618.07亿元,较年初缩减718.15亿元,持续三年缩水。

 

刘郁认为,随着银行板块历史级别行情,叠加早年发行的转债陆续到期,银行转债甚至面临稀缺性,在南银、杭银、齐鲁这些优质城商行标的陆续强赎转股之后,留给投资者选择的余地将进一步减少。

 

此外,可转债整体估值也在分化,偏债型的部分转 债转股 溢价率提升,而不少偏股型的可转债绝对价格也提升较多。一些投资者认为,可转债的投资难度在提升。

 

“转债的估值相对复杂。”纽达投资创始人邬雄辉对此表示,当前的转债绝对价格较高,防守性较弱,但转股溢价率普遍较低,弹性处于2022年以来较高的位置。转债依然有着非常优秀的投资价值,投资性价比很高。

 

崔婧也表示:“当前转债市场溢价率虽有所提升,但本轮行情与过往存在差异,其溢价率呈现结构性分化且上涨更为温和理性。”

 

首先,当前资金结构导致溢价率分化明显。本轮增量资金主要源于纯债替代需求,导致偏债型转债的估值已接近历史高位。然而,平价在100、130元左右的双低、偏股型转债,其估值仍处于2022年以来的50%、20%分位数。

 

其次,偏债型转债溢价率创新高后,并未出现泡沫化的特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配置型的增量资金更为理性,能够充分理解纯债替代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得偏债型转债的估值已趋于稳健。

 

崔婧表示:“总体来看,当前转债市场变得更加理性。考虑到经济处于复苏的进程中,双低和偏股型转债的投资机会有望随着权益市场的进一步回暖而得到提升。”

 

“转债未来的走势和权益会高度相关,如果股票指数继续走高,转债依然会持续走强,其收益像上半年一样,不亚于股指。如果大盘回撤,当前的转债的回撤空间也较历史上绝大时间要大,但这个回撤依然会较同期的股票回撤要小很多。”邬雄辉说,如果投资者追求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最优收益,或者看 好未来 的权益资产表现,但又不愿意承担过大的回撤,转债依然是很好的配置选择。

 

机构寻找更多策略

 

对于可转债后市,机构也在寻找不同的投资策略。 兴业证券 固收首席分析师左大勇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转债后续板块的机会,主要还是在成长,包括科技,军工, 机器人 等。另外关注剩余期限2年以内发行人转股动力较强的品种。”

 

崔婧则是更看好“科技+红利”双主线布局。她认为,一方面,当前中国科技资产估值具备相对优势。以 恒生科技 指数为例,当前估值仅为20倍,处于近三年15%的分位数,低于 纳斯达克 指数超40倍的估值水平,中国科技类资产的估值重估或仍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科技行业仍处发展阶段,“AI+”是核心增长引擎,预计“AI+”应用将多点开花,驱动传统行业变革的同时,也或将给科技板块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同时,红利类转债资产有望成为下一个纯债替代的核心资产。当前红利利差已处于2021年以来的90%高位分位数,仍然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其中转债市场中的红利资产较为稀缺,在纯债替代需求持续的背景下,其配置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崔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