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程序化交易新规明起落地,高频交易关进笼子,落地有两大挑战

财联社07-06 20:24

7月7日起,《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市场最为关注的高频量化将得到规范性约束。

 

随着国内量化交易的发展,在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的同时,高频量化也引发了交易不公平等诟病,对此,相关法规完善也提上议程。2024年6月7日,程序化交易新规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2025年4月3日正式推出,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即将落地,程序化交易报告、交易行为以及信息系统等管理更加完善,从监管层面,维护证券交易秩序与市场公平的信号明确。

 

在程序化新规落地之际,围绕着量化私募管理人、 券商 做好了哪些准备、新规落地后对量化私募交易策略乃至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游资量化纷争是否能够就此平息等问题,业内有一定的共识,核心观点如下:

 

一是新规目的在于有效识别并约束高频交易行为,而非量化交易策略;

 

二是实操层面,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等要求,在2023年底已经在执行,新规在上报细节上进一步完善,比如增加量化交易在单只个股上量价占比等;

 

三是新规对头部量化资管产品影响不大,也推动行业研发基于中、低频交易策略的产品;

 

四是新规可能会造成影响的情形:年化换手200倍以上的高频阿尔法策略,或者一篮子股票的期现套利策略等。

 

五是券商监测系统尚需在实践中完善。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这应该是新规落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涉及到实盘交易,对监测系统稳定运行有较高的要求;

 

六是监管在新规中明确要求不得分拆产品规避监管,这一条仍然是未来监测的重点。

 

七是对于公募、险资自营等其他资管产品的影响也不大。“尽管不少公募、险资自营全公司使用一个账户交易,尤其是险资,因规模较大可能触发交易上限(每账户每秒申报/撤单≥300笔,或单日≥2万笔),但是公司交易账户下有多张股卡,监测控频以股卡为标准,因此影响不大。”某券商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约束高频交易是重点

 

高频交易,频繁申报、撤单等“幌骗交易”的行为是市场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重点,也是新规的重点,从征求意见稿到实施细则的落地,监管对高频交易的认定标准均为:

 

1、每秒申报/撤单≥300笔,或单日≥2万笔;

 

2、沪深北交所可调整标准并实施差异化管理。

 

在量派投资创始人、CTO余航看来,新规借鉴了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合理标准。新规能够有效识别并约束过度高频交易行为,减少市场中的非理性波动,保护中小投资者免受不公平交易策略的影响。同时,这一标准也为量化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边界,有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场传言称“新规中高频交易频率将从每秒299次降至30次”,多家量化私募表示,传言不属实,现行监管标准未作调整。

 

新规除了对高频量化进行了界定,在制度上也相应规范。比如全链条的报告管理制度,明确报告路径、时限、内容及变更报告要求,交易所将对报告信息进行及时确认,定期筛查比对,对不按要求报告的进行督促提醒,并视情况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多数量化私募反映,报告制度在新规落地之前已经实施。因诺资产总经理徐书楠表示,相关标准距离初次提出已有一年时间,券商、算法交易提供商以及量化私募,已经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调整,做好了风控,并且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交易系统磨合,总体来看应该影响不大。

 

有头部量化私募人士表示,从公司层面而言,制度、流程的规范早已经调整结束,不过和此前不同的是,交易所监测的内容更为细化,比如账户在个股的量价占比,要避免操纵股价的嫌疑,尽量在单一个股交易量、交易金额占比均不能太高。

 

事实上,今年亦有量化私募举牌个股的情形。今年3月, 圣阳股份 公告称,宽德投资在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3月4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圣阳股份252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5543%。增持过程中,上海宽德在2025年3月4日单日增持了188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15%。此前,该私募基金未持有公司股份。

 

个别策略会有影响,降频将是大势所趋

 

对于量化策略的影响方面,多家量化私募人士指出,头部量化私募在资管产品上很少有高频量化,对于行业而言,降频将是趋势。

 

余航表示,程序化新规约束的高频交易行为,而非量化投资的核心逻辑,对于那些始终重视风控和长期稳健收益的量化机构影响有限。

 

这一点是多数量化私募人士的共识。有量化私募人士表示,高频交易监测的目的在于差异化监管,比如额外报告要求、从严管理异常交易行为、实行差异化收费标准。

 

“简单来讲,通过监管举措,高频交易投资者需要提升交易成本,是市场化的调节方式,与此同时,对于程序化交易设置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异常交易监管标准等异常交易行为,重点监控并对其进行相应处罚,引导高频交易主动降低交易频率,规范交易行为。”某量化人士指出。

 

余航进一步表示,市场的日渐规范反而有助于减少极端波动,不仅会使量化策略更加持续,还将有利于整个市场长期持续发展。因此,长期来看,规范化将使行业更加规范有效,市场稳定收益更有保障。

 

现在高频交易在程序化交易中占比几何,尚无定论,但是业内指出当前头部机构阿尔法策略换手率都不算高,能够满足要求。“除非是年化换手200倍以上的高频阿尔法策略,或者一篮子股票的期现套利策略等,会有一定影响,但这类策略占比很低,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整。”徐书楠补充。

 

余航同时指出,新规的施行将进一步加速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过去依赖极高报撤单策略的机构,如果无法快速调整策略,或缺乏技术储备,未来可能会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国内量化机构的发展,更多策略出现,以磐松资产为例,就是采取低频系统性投资策略,主要预测未来一个月的股票回报,策略核心在于追求股票长期价值的发现,而非去捕捉短线交易机会。尽管中、低频策略在量化中尚不多见,但在新规之下,降频也成为趋势。

 

降频,不意味着量化要集中转向基本面量化,而是促使管理人更加注重策略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余航介绍,在遵守合规的前提与框架下,量化机构仍然可以运用多种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基本面因子,量价因子,另类数据因子等。但更重要的是,量化投资人未来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更加规范操作,合规运行之下来更好地优化策略,平衡收益与风险,为投资人获得收益。

 

券商监测系统在实盘中平稳运行是挑战之一

 

程序化交易新规中,对券商券商等会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监测系统是重头戏,在新规落地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规,券商有三项任务:

 

一是券商等会员需要建立核查机制,穿透核查客户信息;对不配合报告的客户可拒绝其程序化交易委托,并向交易所汇报;此外,还有信息保密义务(保存期限≥20年)。

 

二是在异常交易行为管理上,券商等会员同样要尽到义务,比如程序化交易纳入异常交易监控;对客户异常交易行为采取拒单、撤单等措施;发现系统安全风险时需暂停交易并报告。

 

三是,券商等会员应当加强收费管理,确保差异化费用成本由存在高频交易的投资者承担。

 

有私募量化人士指出,这是新规落地中较大的挑战就是券商系统监测,“系统上线需要提前测试,涉及到实盘交易,对系统稳定运行有较高的要求。”

 

有效识别分拆产品等日常监管是挑战之二

 

根据新规,监管尤为强调,不得分拆产品规避监管。

 

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应当对程序化交易进行全程管理,建立健全合规风控制度和交易监控系统,有关责任人员应当对交易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明确会员及使用交易单元的其他机构应当将程序化交易纳入异常交易监控,及时识别、管理和报告自身或者客户的异常交易行为。

 

有券商人士表示,和险资、公募全公司共用一个量化交易账户不同,量化私募在交易过程中,“一个产品采用一个交易账户”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账户,在监管范畴内需同时满足每个账户每秒不超过300次、每日低于2万次,但如果管理人对存量产品进行分拆账户则是监管不允许的。

 

“从现行实操来看,新发产品可以单独开立新账户,但是同样不能拆分产品运作。”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