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光伏行业破卷脱困举行了一场专题会。
据“工信微报”,7月3日,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加快推动 光伏产业 高质量发展,听取光伏行业企业及行业协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会上,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竞争、行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介绍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工信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
澎湃新闻从工信部披露的现场图片中辨认出,参会人员来自光伏全产业链,包括协鑫集团董事长、 协鑫科技 (03800.HK)董事局主席朱共山,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TCL董事长、 TCL中环 (002129.SZ)董事长李东生, 晶科能源 (688223.SH)董事长李仙德, 天合光能 (688599.SH)董事长高纪凡, 晶澳科技 (002459.SZ)执行总裁杨爱青, 阳光电源 (300274.SZ)董事长曹仁贤,正泰集团董事、正泰新能董事长陆川, 爱旭股份 (600732.SH)董事长陈刚、高景 太阳能 董事长徐志群,华晟 新能源 董事长徐晓华等。
李乐成在会上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促进新能源和 清洁能源 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 氢能源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各部门积极扶持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光伏产业坚持自力更生、技术创新、效率优先、市场主导,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应用市场等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要全面客观认识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坚定信心,多措并举,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李乐成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新型工业化 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关于纵深推进全国 统一大市场 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 综合 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企业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锚定正确方向,致力技术创新,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光伏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塑造我国下一代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努力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技术引领者和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参与者。行业协会要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合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加大宏观引导和行业治理,强化标准引领和服务保障,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李乐成表示。
受供需严重错配、非理性低价竞争影响,光伏各环节产品价格和毛利率大幅下降,已连续六个季度全行业亏损,多家上市龙头去年遭遇有史以来最差业绩,今年以来,行业仍在艰难前行。
此次工信部会议直面行业痛点,据澎湃新闻观察,这是光伏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企业座谈会。
由于市场化产能出清通道不畅,今年以来,光伏业内对于强化政策引导促出清的呼声日益强烈。工信部会议释放的信息表明,更多政策端利好可期,低价竞争、质量缩水等行业乱象将被重点整治,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将提速,这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座谈会召开之前,光伏行业的反内卷已出现升格迹象。
新华社消息,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
此外,人民日报近日在头版刊发《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点名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 储能 系统的价格战。文章称,破除“内卷式”竞争,关键在于统筹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就能稳步推进、见到成效。
“光伏组件低至每瓦六毛多,百余款车型加入降价行列,储能系统中标价格屡创新低……一段时间以来,无序拼价格战、同质化竞争成为一些行业‘内卷式’竞争的突出表现。‘内卷’之下,竞争失去节制,市场机制受到扭曲,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该文称,“内卷”背后,有阶段性供需错配的影响、有高标准市场体系尚待健全的影响、也有部分地方政绩观错位的影响。“有的地方盲目追风口、铺摊子、上项目,导致重复建设、产能增加;有的地方搞起‘补贴竞赛’、打造‘政策洼地’,制约了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资源错配;还有的地方对困难企业不当干预,造成低效产能、落后产能难以退出,加剧了恶性竞争。”
光伏行业的内卷困局具有典型性,因此,如何综合治理光伏无序竞争有望成为各行业整治内卷式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范本。
除政策端发力之外,据澎湃新闻了解,企业自下而上的减产也迎来积极进展。其中,多数玻璃企业计划7月开始减产,减产规模预计将达到30%,硅片龙头也在酝酿减产。作为产能整合关键源头的硅料端,通过行业并购实施的“收储”方案有望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