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创新无人问津、中药成主旋律、CXO持续低迷---2023年医药公募基金观点总结

基金管理公司05-26 17:37

  

  深耕医药的朋友开了个号讲讲医药产业和投资的故事,医药是公募最重要的白马赛道。

  过去两年,医药行业的投资发生了很多变化,赛道基金的分歧也很大。有的大健康基金迭创新高,比如财通资管的易小金;有的医药基金却如坠深渊,被捆住了手脚。

  要梳理一切并不容易,但抽丝剥茧从来都是一种属于专业人士的乐趣。

  今年一月份,中金开了一场策略会,提到公募基金持仓这个指标,指出:未来很难出现19、20年那样的一个β行情,持仓度再也回不到那个“买什么都能赚”的状态。未来会越来越向着“低胜率、高弹性”的一个状态出发。

  展开讲就是,新冠疫情之下带来的全民医药/医疗教育,叠加上全球层面的流动性巨幅释放,共同推动了整个医药板块的水涨船高。离开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医药作为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级行业,整个板块层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再遇到这种史诗级别的行情。

  然而,正因为医药板块细分赛道足够多,结构性行情的回报率会越来越高,后面的做法基本都是从个股里找好的品种,对选股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

  

  不过,整体医药行业的公募持仓上升很难再现,但对于机构来讲,但是“抱团”这个动作,还是一个做净值的好手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整体上的医药指数不涨,但是一旦公募参与之后,各个子版块的结构性行情愈演愈烈。

  而最近一段时间,抱的最多的还是当属中药。

  去年年底,以华泰、鹏华、汇添富为主的大型公募都推出了自己的中药行业ETF;医药一姐葛兰重仓 同仁堂 和 片仔癀 ,二姐赵蓓押注健民、 华润三九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持仓比例的重要资金从2020年的71只一下子增长到200只以上。

  让这么一群学分子遗传和生物化学的博士们纷纷看起中药来,也算是一种能力圈的拓展。

  中药上一次大规模走进医药基金经理的视野是2012年前后。

  

  彼时新医改改革,全民医保落地,医保+基药目录的扩容大幅推动中成药企业收入快速增长。但这份“扩容”是伴随着药品价格的压缩,因此对彼时其它化药既在利润率上产生一定影响,又挤兑了其市场份额。于是中药的比较优势就出来了。

  2012行情高点时,5只医药基金合计规模112亿(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规模了,占彼时医药基金总规模51%),前十大重仓股里平均一半均为中成药股。这个场景和前两年的CXO有些许类似。只是从去年年底开始,这种“板块偏好”仿佛又重新回到了中药上。

  这个势头从今年年初各大公募基金经理的观点中能窥见一斑。

   兴业证券 于今年一季度,对37家医药主题基金经理观点做了一个总结和梳理,其中23家基金经理都谈到中药板块的景气度高企,而优势点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政策利好”。

  除了国家及政策层面上对中医药的扶持,比如十四五医药产业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等“五年计划”级别的纲领性文件,几乎都把中药放在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

  宏观上如此,而从支付、审批等微观端来看,中成药在院内加成、DRGs豁免、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报销以及中药创新审批之上,相较于其它同类产品有着明显的政策倾斜。

  也正因如此,中药在这一年时间里,慢慢开始变成基金经理们的心头好。

  与之相对的,在这37家基金经理的看法之中,此前“全民创新”、“全民CXO”背后的两个新兴板块的声音则小了许多。

  创新药,虽然每家基金经理都还会提一句,但是主观上看好这一板块的不超过10家。其中 中信建投 基金的谢玮直言海内外一级市场投融资萎靡对创新药情绪上的压制、医药二姐赵蓓更是在今年一季度直言:“创 新产业 链的基本面尚未见到拐点”。不过规模仍位于顶流的中欧葛兰仍表示创新是长期 驱动力 ,看好其成长空间。

  至于CXO,过去一年在经历大幅度调整之后,虽然有两三家基金经理站出来谈及其估值已到合理区间(嘉实基金),但相比过去人人都会在前十大重仓里配一点CXO的盛况,这37家基金经理中,愿意去聊这个板块的不到两位数,看好的更是屈指可数。

  此外,曾经同样被抱过团的医疗消费,大家普遍的预期有两点,一个是疫情之后的复苏,另外一个时看好人口老龄化这个大趋势下的渗透率长期增长。但从基金经理的仓位上看,公募对消费医疗的仓位均有一定幅度下降。比如爱尔和通策,去年Q4到今年Q1,基金持仓分别下滑了和4.38和8.49个百分点。

  至于其它领域,比如疫情期间顺周期板块原料药,只有建信、南方基金以及财通自营三家;

  比如今年因为疫情放开带来毛利率提升,以及流通行业估值回归刺激下,表现不错的零售药店板块,37家基金经理中提到的只有其中两家;

  而比肩药品的器械领域,提及的基金也不超过10家,这样一个大类,有种完全被冷落的感觉。

  医药是一个超级赛道,细分领域众多。老龄化的长期趋势会增加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制药业的发展。

  虽然医药需求从未得到100%满足,即使未来也不会得到100%满足,因为医疗需求是无穷大,谁都想60岁退休、吃创新药、原研药、住三甲医院,而支付决定了这种需求不会无节制扩张,但这也正好决定了医药注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行业,不会像其它领域,一波技术/资本密集投入后便见到历史大顶。

  而总量的稳步提升之下,结构性的机会注定会此起彼伏。从后视镜看,2012、13年年不仅是化药/生物药的周期底部,也是整个A股市场的底部,很快随着改革落地,国内医药产业迎来一轮供给侧改革,走出来若干家千亿市值的制药/产业链公司。

  这一轮支付端撬动的供给侧改革,让除中药之外的其它板块再次回到合理估值水平。未来整个医药医疗领域总量的提升一定是建立在各个细分领域扩容的基础之上,需求需要供给来满足,没有供给,支付端想控费也是无米之炊。因此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未来在药品、器械以及配套的上下游,都能涌现一批创新高的代表公司。

  而回到公募基金经理身上,作为和市场贴的最近的一各群体,他们是最风向最为敏感的一群人,也正因为如此,兴业在整理的时候,也在报告的开头用特殊的红色字体加了这么一句:“基金经理观点是在特定时段做出的,后续存在变化的可能”。